
图片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国庆假期,村姑陈专门和学摄影的朋友取了经。
精进了技术,就能更好地为茶友们展现茶叶的千姿百态。
一张照片想要拍得有质感,除了设备之外,灯光、场景、构图等等,也都是要考虑的因素。
把握好物体的明暗对比,布置出合适的氛围,对画面做出取舍与平衡,是为静态事物赋予灵魂的技巧。
图片
后来,上网看了不少“用手机拍大片”的教程。
追求质感和画面的路上,若受限于设备的“先天条件”,就用“后天”的拍摄技巧来补足缺陷。
想到这里,突然灵光乍现,先将摄影的事放一边。
起笔,想和茶友们聊聊,怎么泡茶,能提升茶汤风味。
有技术能用手机拍大片,把握好冲泡手法,几百块的茶,也能泡出千元质感。
图片
《2》
提升茶汤质感第一步,从选择主泡器开始。
一众茶具中,村姑陈首推白瓷盖碗。
白瓷盖碗的材质,有着绝对的优势。
光滑洁净的釉面,不仅不会吸附茶香茶味,反而能聚拢茶香。
合盖时,茶香会被碗盖牢牢扣在碗内,凝聚在盖上、茶汤中,供茶友们品味。
茶叶最本真的韵味,毫无保留地被白瓷盖碗呈现出来。
图片
用盖碗泡茶,能闻干茶香、盖香,能品到风味完整的茶香,还能赏叶底,品饮体验最完整。
反观其他茶具,不是具有吸附性,会影响茶味,就是为了便捷,牺牲了一定的功能性。
而且,白瓷盖碗通常价格亲民,几十元的价格就能入手。
清洁起来也很方便,纳米海绵一擦,几乎不会留下茶垢和茶味。
高性价比、茶味呈现好,使白瓷盖碗成了多数新老茶客的选择。
图片
《3》
投茶看似简单,却是决定茶汤滋味的关键。
多一分则浓,少一分则淡,必须恰到好处。
以常见的白茶为例,110毫升的盖碗,搭配5克干茶,刚好符合1:20的茶水比。
按标准茶水比冲泡出来的茶汤,浓淡与层次平衡得正好。
更换主泡器时,投茶量也要跟着改变。
图片
玻璃杯泡、壶泡、煮茶,茶与水的接触时间更长,投茶量要视情况减少。
很多茶友习惯凭感觉投茶,这么做误差很大。
最好还是在茶桌上备一只克秤,巴掌大小也不占地方。
每次泡茶前,先用克秤称取所需的干茶,确保茶水比均衡。
浓淡适宜的茶汤,层次感更丰富,茶味展现更完全。
图片
《4》
作为茶味呈现的载体,泡茶的水同样重要。
但这个细节,却经常被茶友们忽略。
日常泡茶,最方便取用的肯定是水龙头里的自来水。
但村姑陈并不建议茶友们直接用自来水泡茶。
城市中大部分自来水的水质都偏硬,含有较多的矿物质和杂质。
图片
这些物质与茶内质发生反应,会影响茶味的发挥,使茶汤口感变得粗糙。
泡茶用水,推荐纯净水或山泉水。
这些水更纯净、矿物质含量低,便于衬托茶叶本身的清爽、鲜甜。
同样的茶,用更好的水冲泡,茶汤质感会更加细腻顺滑。
细节上的改变,带来的提升立竿见影。
图片
《5》
沸水冲泡,是泡出好茶滋味的铁律。
“沸水烫坏茶叶”之类的顾虑,都是多余的。
茶叶中不同的芳香物质,有各自的沸点。
高沸点的芳香物质,必须依靠高温刺激,才能充分释放。
藏在深层的养分,也需要沸水的激发。
图片
因此,用沸水冲泡,泡出来的茶汤才能饱满鲜醇、香气高扬。
用温水泡茶,茶汤就像没睡醒一样,迷迷糊糊,滋味寡淡。
每回泡茶前,都要保证水是刚沸腾过的,这样水温才够。
秋冬泡茶,或在空调房里时,水温凉得快,冲泡前最好再将水烧开一遍。
很多时候,影响茶味的正是这些细枝末节。
图片
《6》
沸水均匀地冲淋在干茶上后,应立即合盖出汤。
很多茶汤的苦涩味,都来自出汤的拖拉和迟疑。
长时间让茶叶浸泡在沸水中,茶叶中的刺激性物质会大量析出。
这些物质通常带有浓烈的苦涩味,必然导致茶汤浓烈煞口。
而且,在前几冲就透支了大量内质,茶叶的耐泡度也会随之下降。
图片
泡内质丰厚的好茶,前几冲一定要快出水。
注入沸水后,别犹豫,在7-8秒内快速出汤。
几冲之后,再根据茶味浓淡,适当调整出汤时间。
学会把握茶味释放的节奏,是泡好一杯茶的重要一环。
图片
《7》
百元茶叶,泡出千元风味,是一种夸张说法。
不得不承认,由价格分隔开的品质鸿沟,很难完全跨越。
但我们依然可以借助一些冲泡技巧,最大限度地激发一款茶的潜力。
一杯好茶,是由良好的茶叶品质,和恰当的冲泡手法共同促成的。
就像摄影,光有设备还不够。
认真布光、精心构图,也是拍出好作品的关键。
若成品效果不够理想,就再用PS把图修一修。
要做好一件事,门道多着呢。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纯旭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