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一至,昼夜温差拉大。
清晨的草木上凝着薄薄的白霜,风里也多了几分刺骨的凉。
此时人体易被“秋燥”与“寒凉”夹击,喉咙干痒、手脚发凉成了常态。
古人早有“寒时煮茶暖”的智慧。
比起春夏季的冲泡,寒露后的茶更适合慢火细煮。
图片
高温让茶叶的温润性味充分释放,茶汤更加浓郁稠滑。
茶汤入口暖到心底,恰好驱散深秋的寒意。
只是煮茶也需选对茶,寒性较大的茶就不适宜深秋喝了。
绿茶性寒,煮后易苦涩且伤脾。
而老白茶、红茶、岩茶,或经陈化、或属全发酵、或为半发酵。
茶性温和,煮后风味更显,正是寒露煮茶的“黄金选择”。
图片
《2》
茶圈常说“老白茶煮着喝,才不辜负时光”,这话在寒露时节尤为贴切。
白茶经过三年以上陈化,茶性愈发温润。
茶叶中的黄酮类物质,也会随着时光沉淀。
煮后更能滋润咽喉、缓解秋燥。
煮老白茶的步骤不复杂,却需几分耐心。
先取一把玻璃煮茶壶,倒入纯净水。
用纯净水能最大程度保留老白茶的本味,避免杂味影响茶香。
开大火将水煮沸,此时抓两三克老白茶投入壶中。
无需洗茶,陈化多年的老白茶早已褪去杂味,直接煮更能锁住香气。
图片
保持小火慢煮一分钟,就能看到茶汤从清澈逐渐变成温润的琥珀色。
枣香与淡淡的药香会从壶口缓缓溢出,萦绕在鼻尖。
这,便是老白茶煮好的信号。
此时关火倒出,茶汤入口不苦不涩。
温润的甜润感顺着喉咙滑下,原本干燥发痒的咽喉像是被一层暖膜包裹。
暖意从胃部慢慢扩散到四肢,连手指尖都变得温热。
寒露时节,曾给一位久咳的长辈煮过一壶七年的老白茶。
他喝完两杯后便说:“喉咙里的燥意全散了”。
老白茶煮饮的妙处,就在于它的温和不刺激。
像一位沉稳的长者,把深秋的燥气悄悄化解。
图片
《3》
提到红茶,大多数茶友习惯冲泡。
却不知寒露煮饮,更能激发它的温润与香气。
红茶本身茶性温热,全发酵工艺让它自带蜜香与花香。
煮后香气更浓郁,茶汤更醇厚。
尤其适合寒露时节畏寒、易疲劳的人。
喝上一杯,既能暖脾,又能解秋困。
煮红茶的关键在水温与时间,要用煮沸的100℃沸水煮。
冷水慢煮会破坏香气物质,导致茶汤发涩。
开小火慢煮,时间不用太长,1、2分钟即可。
图片
煮的过程中,能看到茶叶在水中轻轻舒展。
茶汤颜色逐渐变化,蜜兰香会越来越浓郁。
整个房间都被这股香气填满,闻着就让人心情舒畅。
煮好后倒出,茶汤入口醇厚甘甜,没有丝毫涩味。
暖意从胃部升起,原本因寒凉而起的乏力感会慢慢消散。
寒露后在书房煮红茶,搭配一块桂花糕。
茶汤的蜜香与桂花糕的花香在口中交融,甜而不腻,暖而不燥。
朋友尝过一次后,笑称“这是深秋最治愈的搭配”。
其实治愈的不只是味道,更是喝到暖茶时的那份安心。
图片
《4》
而岩茶,属于半发酵茶,茶性更加平和,可以尝试煮饮一番。
不像红茶那样温热,却比绿茶要温润,且富含茶多酚和矿物质。
寒露煮饮,既能健脾生津,又能提神醒脑。
尤其适合久坐办公、消化不良的人。
深秋食欲变好,若饮食不注意,容易腹胀。
此时煮一杯岩茶,正好能缓解肠胃不适。
煮岩茶的重点在“快”,因为岩茶风味物质释放较快。
图片
若是煮的时间久了,就容易变得苦涩,
茶汤入口先是微甘,滑过舌尖后,回甘立刻蔓延开。
口腔里满是生津的感觉,原本干燥的口腔瞬间湿润。
此时秋燥感也会一扫而空,连腹胀也能缓解不少。
岩茶煮饮的妙处,就在于它的“中和”、不偏不倚。
既能照顾肠胃,又能提振精神。
图片
《5》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古人煮茶,煮的是烟火气,也是对生活的的热爱。
寒露之后,无论是煮一壶老白茶润咽喉,还是煮一壶岩茶健脾胃。
亦或是煮一杯红茶解秋困。
都是为了能在着乍暖还寒的天气里,用慢时光感受深秋的美好。
愿你在这个寒露,能有一壶热茶相伴。
在氤氲的茶香里,暖了身体,也暖了岁月。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纯旭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